王成刚:大数据指引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来源: 龙信数据研究院时间: 2019.07.08

区域协同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一直以来受到国家领导人和社会重点关注。我国先后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协同战略。区域协同发展首先是产业协同。但是如何去分析产业协同?龙信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成刚研究认为,以往区域产业协同研究更多是用一种能够定性的方法去举例说明,但大数据的诞生给了我们一个可以定量描述产业协同进展的机会。

1.png

图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的重要目标就是着眼于缩小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差距,重塑中国经济新格局。而另一方面,如王成刚所言,如果我们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会发现中国经济增长重要“诀窍”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数千个极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它们始终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可以说,区域经济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奥妙之一。

成立于2010年的龙信数据是中关村大数据领域的代表企业,是中国“数据智库”的倡导者和践行者。龙信数据长期坚持“政产学研”一体的大数据挖掘理念,与多家国家级专业研究机构、知名高校达成战略合作。2015年4月,龙信数据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共同成立的“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致力于打造智库型产学研创新共同体,运用大数据思维,不断深耕研究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同年10月,龙信数据与复旦大学等机构联合成立“长江经济带大数据研究中心”。龙信数据通过企业大数据分析不同区域间企业相互投资情况,进而体现区域间产业协同的现状,揭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律,促进各区域在存在适度差异的基础上实现互联互通、分工竞合最终形成区域间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发展的经济体系。

京津冀VS长三角

《数据》:京津冀与长三角的协同发展有哪些特征?

王成刚:区域协同发展首先是产业协同。在人们的印象当中,京津冀的产业协同一直不如长三角的产业协同好。用企业大数据分析之后也可以证实这一点。虽然上海是长三角经济的龙头,但是苏州、杭州、宁波、无锡等几个城市吸纳和对外投资的规模也都比较大,各个城市之间相互投资的次数和规模都显得比较均衡,城市群的发育比较好。对京津冀而言,北京在吸纳投资和对外投资规模上都显得有些“一家独大”。而且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与北京相互投资最多的地区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并不是地理位置最近的河北和天津,这种现象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如果把研究的时间段拉长到改革开放40年,我们就会发现,北京经济起飞的时间要早于天津与河北,并且这个时间差还是相当大。与之相对应,北京的经济起飞时间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的经济起飞时间比较接近,在发展过程中,北京与长三角、珠三角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协同。在发现这个规律后,我们就可以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令人高兴的是,自2014年以来,京津冀三地企业相互投资情况总体保持了上升态势,这说明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协同正在加强。

《数据》: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区域之间的合作有什么好思路吗?

王成刚:城市之间的强强联合是一个普遍现象,就如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是国际投资的主流一样。同时,还有一个规律就是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的经济互补性。经济不发达地区也会有自己的相对“长板”,只要有合适的模式或者机制,二者之间就可以进行很好的合作。中国对外开放40年,就吸引了大量发达国家的投资。北京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7万美元了,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标准,人均GDP1.7万美元是区域经济进入创新驱动阶段门槛;而河北的人均GDP还处于效率驱动的中期阶段。北京和河北产业协同最佳情况之一就是双方发挥各自优势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在医药行业,京冀就已经做了很好的探索。北京智力密集,适合做研发和运营,但制造成本比较高。北京和河北就建立了一个机制,北京的医药企业将生产等环节的分支机构设立在河北,但是在药品监管上依然归属北京,这样就同时调动了企业和政府的积极性。这种新的机制就让这两个地方的生物医药产业协同起来了。可以看出,在京津冀三地共同打造具有竞争力产业链的过程中,需要一定体制机制的创新、需要一定的平台,也需要投资者等各类高端人才的流动与穿插。

大数据探索产业协同内在规律

《数据》:大数据在推动区域产业协同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王成刚: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怎么做决策,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其客观发展的情况。大数据首先能够帮助我们客观描述整个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情况,这比单纯的定性描述显得更加精准可靠。例如,龙信数据与北大国发院合作,推出了一套评价区域创新创业活力的朗润龙信指数;与首都经贸大学连续多年联合编制了京津冀发展蓝皮书。

其次,大数据可以起到指引的作用。如果一家企业去河北某地开设了分支机构,这可能是个偶然情况。但是要是很多个同一行业的企业都在那一个地方设立了分支机构,那一定是那个地方有特殊的资源禀赋。那我们就可以通过大数据找到那个地方的特殊资源以及特征。当再有类似的企业想进行投资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它找到最合适的选择。为此龙信数据还推出了一种监测报告,可以侦测区域月度企业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情况,掌握本区域招商引资的特点,可以给招商引资做一些贡献,也可以提前预警一下,本地区可能税收产生的变化。

第三,数据可以对决策发挥支撑作用。数据可以辅助对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然后还可以反过来看以前的措施是不是有效,有哪些地方还有偏差。有了大数据的帮助,今后在制定政策措施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对效果进行预测、预判。如此种种,大数据可以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发挥作用,包括人、包括组织、包括机构,甚至物品,我们甚至可以从物品的流动规律中去寻找区域经济发展的蛛丝马迹。

《数据》:龙信数据如何运用大数据研究跨区域产业协同?

王成刚:龙信数据一直专注于企业大数据的挖掘分析,这些数据刚好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协同所需要的。这方面龙信数据有自己的优势,可以用企业大数据去分析产业集群、区域经济是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它的作用的,给出一个透视。这些大数据往往能够看到以前我们所看不到的东西,给出一些新的维度,这些新的点常是一些意料之外但又情理之中,令人惊喜的内容。

实际上不同的数据拥有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区域产业协同的情况,因为区域产业协同体现在各个方面。龙信数据关注的是企业大数据,对企业的行为进行侦测。我们对所有的企业做了全景画像。如果把京津冀200多万家企业叠加,那么就可以清晰的看出京津冀经济发展和产业协同的大趋势。如果是其他的数据机构,也可以从人员流动、物流等情况来描述这个地区的产业协同。

在对区域产业协同的研究过程中当中,龙信数据经常用到的是区域间企业相互投资的次数、相互设立分支机构的个数、相互投资的投资额等几个关键性指标。在这里面还有细分,比如我们想要了解北京的企业把钱都投到天津的哪些地方去了,分析之后你会发现有百分之八九十都投去了滨海新区。那么为什么会到滨海新区去?其中的一个因素就是政策因素,滨海新区自成立自贸区以后,其外汇使用就比较便利,所以北京大量的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就把分支设立在了滨海新区。

《数据》:那么当下研究跨区域产业协同有哪些难点?

王成刚:其实最难的是在于找数据。以往我们在做区域经济研究的时候,用的最多是政府公布整体统计类数据。这些数据用来分析整体情况很好,但是要想做更深入的分析,统计层面的数据就不够用了,研究者需要找一些更细颗粒的数据,这是大数据能够发挥作用之处。找数据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早期的数据缺失,一个是各个机构间的壁垒导致数据流通难。有各个机构采集数据的逻辑、方法等不同,会导致这些数据很难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效的数据集,这需要相当大的技巧和专业知识。

大数据是土壤,可以孕育一片森林

《数据》:您对大数据有怎样的认识和解读?

王成刚:我认为,目前大数据行业的发展已经过了欲望膨胀期和下跌期,现在应该是回归理性的一个阶段,我相信这一轮能够发展起来的大数据公司应该是有了自己的商业模式,有了自己的方法论,并且是可以盈利,可以创造实际的价值。

我个人感觉,未来大数据生态将会不断丰富。很多人认为数据是黄金、石油,是种资源,但龙信数据一直将数据看作是土壤,在这片土壤上能够长出树、长出花、长出一片森林。实际上我认为这就是大数据的魅力所在。将来的大数据会形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产业生态,将来的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这些所有的东西都会有机的被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能够满足每一个人高度个性化需求的世界。

本文刊载于《数据》杂志2018年第08期

版权所有 2008-2023 龙信数据(北京)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2023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2612号-7